前言股票配资合同范本
“冲冠一怒为红颜”
一经提及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与“吴三桂”相连接。
作为明末将领,吴三桂原本有着一支势不可挡的精兵良将,但为了自己的“红颜”陈圆圆,他立马便投降。
正因为吴三桂的举动,山海关没有守住,使得清军入关,更改朝换代。
使得满清坐拥江山,拿得天下大权。这是人尽皆知之事,但在这之前,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关系不得不让人去探究,因为在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未必没有投降过李自成。
一、吴三桂的影响
吴三桂的一生可谓是多姿多彩,甚至在后世的记载中被分为了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对于王朝的消亡影响极大。
最值得一提的是开始阶段,吴三桂为之效力的明王朝。并且他的家族是明朝不折不扣的武官。
从他的父亲吴襄讲起,其作为武官,常年征战沙场,更在辽东一带战至前线,为明王朝抵御着其他民族的进攻,可以说保护着明朝的一方水土。
作为家中男儿郎,吴三桂自然也是骁勇善战之人,并且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不小的。因为吴三桂从小就是“边将”,自然协同作战,出入战场在所不辞了。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吴三桂想军事能力不突出都不行,再加上战功的积累,其父亲为朝堂武官,吴三桂自然也是一位难得的武将。
甚至小小年纪,经验都不输其他老将。他们家族吴氏算是为他打下了不小的基础,而吴三桂自己也相当的争气。
不仅有文武双全之说,更有着不错的相貌,这样一个威风凛凛之人自然深得众人的看重。
其中他们家族算是一方不小的势力,而后明朝众多军事将领或者说是在朝廷内话语权极重之人都与之关系匪浅,所以说不管是能力还是势力他都在一定程度上占有。
届时在朝廷成为战功颇丰且地位之重的将领也便是时间的问题。而且吴三桂身处明朝末年,与清军的较量自然前前后后展开了不少。
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小规模的作战,但吴三桂参与的次数不在少数。而后,大的战斗打响,
吴三桂也不是独自作战之人,与明朝其他将领曹变蛟等人都有合作作战,他们三战三捷算是打下了不小的名气。
看似顺风顺水的前半生,但其身处战乱之际,吴三桂自然不会在其中独善其身。
并且在我们的认识中,吴三桂在之后的“投降”中,不乏是一个千古罪人。
毕竟清军入关,吴三桂的帮助极大,在“降顺”和“降清”两者的选择中,吴三桂显然选择的是后者。
并且我们要知道当时与之一同在山海关驻守的明朝将领众多,他们则更倾向于前者。
但是李自成不够“诚实”,也便难得到吴三桂的信任。对于家人、亲属的抓捕、拷打之仇,吴三桂果真会容忍?
二、投降李自成?
如此就要说到康熙帝了,因为就吴三桂的投降之举,在康熙帝认为吴三桂首先投降的并非清军,而是李自成。
对于家人、亲属的抓捕、拷打,无疑就是李自成将吴三桂的亲人抓了起来,而后还进行了杀害。
所以在这期间,康熙帝便认为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只不过李自成让吴三桂造成了损失,无奈中便只能依靠清军的势力。
在《清圣祖实录》中,对于吴三桂的描写无疑就是不仁不义之人。
因为大清对于吴三桂来说有一定的恩情,甚至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毕竟在他身处困境之际,得以收留,并给予他一定的官职。但最后呢?吴三桂显然还是再次造反了。
但是关于吴三桂还有其他的说法在,是出自当时的朝鲜使团人员,他们没有处于哪一方势力,所以可信度还是不低的。
在他们的认识中,也被编辑成册,也就是《燕行录》。其中有这样一封书信,书信的双方是清朝的大将军尚善,另一方也便是吴三桂了。
这样一个备受争议之人,果真投降、容忍了李自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往下看。
在明朝时,吴三桂不过也是听命行事的小官,他不过也是顺势而为,明朝快要攻破时,吴三桂并不想投降。随着局势的发展,利用清军之手来将李自成消灭,也不乏是一个为大明王朝报仇之举,如此一定的忠心吴三桂还是有的。
出自清朝将军之手的书信竟对吴三桂有着一定的赏识,与康熙的想法也大为不同。
所以吴三桂显然可能没有向李自成投降,而康熙所载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考究了。
如果说康熙帝有意让人涂改历史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毕竟身为天子,想要改一改笔墨上的东西,也只不过是伸伸手的事情。
至于原因可能就要归咎于吴三桂一生中的另一项大事“三藩之乱”了,毕竟叛乱四起,哪一个皇帝能够容忍呢?
三、吴三桂的作态
最后不得不说吴三桂绝对算得上明末清初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本不过是一个边关大将。在明朝关键时刻,一下倒戈,立马扭转了当时的局面。
本来吴三桂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清军的攻势,同时还有李自成所带的农民军。倒向清军后,压力也便给到了李自成,最终李自成也便只能以败死退场。
而后吴三桂也便要先让自己在清廷站稳脚跟,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在南明的势力被剿灭后,吴三桂更是被得以重视和重用。
其中“封藩”之举算是让吴三桂的权势和地位上了一个台阶,而后随着自己的欲望增大,恃宠骄纵的作态更是越发的明显。
不久吴三桂手中的土地增多,最重要的军队也在不断进行扩编。随着结党私营的情况越发严重,吴三桂也便成为了我们后来熟知的“土皇帝”。
他显然再次与清廷离心,所以投降清军恐怕在吴三桂这里也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毕竟在清廷吴三桂的生活可谓越发的滋润,随着权势增大,在康熙这里自然得引起重视。康熙看不惯,自然得在一定程度上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上的权势进行削弱。
这对于康熙和吴三桂两方势力而言,自然是不对付的。因此康熙对他的看法显然在负面上的情绪就更多一些了。
结语
康熙的篡改之举定然不止这一次,并且根据一定的历史记载还是有迹可循的。不可否认吴三桂的历史影响力,毕竟清军入关他是清军认为的“功臣”,但在后世的评价中他却是一个“罪人”。
如此,吴三桂不乏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物股票配资合同范本,对于他的评说也自然应接不暇,好坏众多。